5月13日,武汉卫星产业园举行卫星下线仪式,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第一颗卫星掀起“红盖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陈静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刘畅 通讯员 陈静
点亮中国“星谷”,服务航天强国。
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筑梦中国星谷,扬帆航天时代”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当天,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
从蓝图到现实,从愿景到实景。随着国内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以及卫星产业园相继投入使用,湖北正进一步释放航天产业的巨大潜力,全力拥抱“太空经济”。
智能生产线7项技术
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在轨卫星国家,卫星制造市场前景广阔,卫星制造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要发挥湖北在空天信息与遥感领域的技术优势,打造火箭、卫星、载荷、信息处理与应用完整产业链。”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参加首颗卫星下线仪式时建议,加大湖北珞珈实验室投入,开展遥感实时监视卫星重点科研攻关。
据了解,我国卫星制造行业已形成由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导航卫星系列、通信卫星系列和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组成的完整卫星体系,各类卫星制造技术的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龚健雅介绍,武汉大学具备研发卫星和载荷的条件和能力,已设计研发珞珈系列遥感卫星,2018年6月,我国首颗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01星”发射升空,武汉大学与空间工程公司在研的2颗新技术试验卫星将于2022年发射,承载通信载荷、导航增强载荷、微波感知载荷以及搭载载荷,旨在开通导遥一体化关键技术验证。
今年2月,湖北珞珈实验室揭牌成立,该实验室聚焦空天科技领域,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航天科工、高德红外等科研院校和企业组建。
“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投产后,要充分发挥湖北卫星批量生产制造能力,制定遥感卫星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快速推动遥感卫星产业化步伐,引导遥感卫星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龚健雅说。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东明介绍,该条生产线具有技术领先性,“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可重构、设备模块化快速换装设计技术”等7项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卫星制造企业相当。
“公司将聚焦商业航天、载人航天、民用航天、空间安全四大业务板块,依托云资源平台,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卫星研发,打造互利共赢的云制造良好生态。”吕东明说。
“星谷-光谷”联动发展
近年来,国内陆续涌现出一批商业航天公司,相继提出包括商业通信、导航增强、遥感监视、科学探测等多领域的星座建设计划。
“我们将以卫星产业园为中心,以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不断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推动形成卫星快速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彬说。
随着武汉卫星产业园逐步投入使用,航天科工集团将逐步构建自主可控、多态化的完整供应链,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快响应”的产业生态,全力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吸引力的以“聚合、开放、共享、创新、普惠”为特征的“三公里生态圈”,推动航天产业、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武汉卫星产业园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航天科工二院透露,已有10家单位首批签约入驻武汉卫星产业园。李伯虎院士工作站、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获得批复挂牌。
当天活动中,武汉市新洲区政府与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北京新风航天装备公司等22家企业签约,将引进航天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制造、应用等领域项目22个,签约总额80余亿元。
“后续将加大招商引资,打造‘星谷-光谷'联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江新区'新副城。”新洲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已初步与航天科工三院海鹰、中科卫星、天仪研究院等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构建新型空间产业生态体系,助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航天产业发展。
据悉,航天科工集团后续将依托武汉卫星产业园, 以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不断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柔性智能、云制造的新型研制生产模式,打造新型空间产业生态体系。
文章来源:《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whyjglgbxyxb.cn/zonghexinwen/2021/0514/1338.html
上一篇:武汉市小学教师到官店镇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下一篇:最新!武汉疾控中心发布紧急提醒!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投稿 |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版面费 |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